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 课程思政 > 正文 >

教育教学

“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长春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温病学

 

学院(部)(盖章):基础医学院

课程名称

温病学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适用专业

中医学

案例作者

温病教研室

思政元素

文化传承、中医自信、医德医风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目标、选用意义及主要思政元素: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温病特点与病因掌握温病的辨证理论、常用诊法与常用治法掌握温病的常见病种病机变化和辨证论治。

 

2)能力目标:

根据病例患者主诉的症状表现,推出其病因,进而锻炼同学的临床思维能力,深刻理解“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内涵。

 

3)情感目标:

1增强经典情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增强学生对中医经典课程的情感体验。

2坚定中医信念:运用临床疗效确切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中医药在治疗烈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中的独特优势,从而培养作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中医信念、热爱中医、崇尚中医。

2.选用意义

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现代临床上的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这类疾病大多发病急骤,来势较猛,发展迅速,变化较多,病情严重,少数病例可导致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其中不少病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在人群中传播蔓延,甚至引起大流行,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社会。这就要求医疗人员除了有精湛的医术之外,还应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奉献精神,应有艰苦奋战的观念以及服从调控的意识。故加强 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提高临床医疗工作者的思政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3.主要思政元素

温病学的发展史是中国人民抗击传染病史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传染病斗争的积淀,从文化传承、中医自信、医德医风等角度挖掘温病学思政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明确当代中医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融入章节:

温病学课程共21章,分为3个部分。上篇总论为温病学概念、发展史、相关辨证理论、常用诊法及治法;中篇各论为常见病种的病机变化和辨证论治;下篇名著选读为温病学重要著作的原文精选及解析。每一章节均能融入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自信。

案例整体设计思路

 

案例描述:

教材选用十三五规划教材《温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教学内容举例

 

课程导入

通过高更的三个人生问题对应绪论中的内容,从而引出温病学课程。

1. 我是谁?——什么是温病学?

2. 我从哪里来?——温病学是怎么产生的?

3. 我要到哪里去?——温病学将来要如何发展?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温病学的概念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温病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其在临床医学中所占的地位

播放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驰援武汉抗疫医疗队凯旋的视频及图片,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介绍,引出学习温病学的重要性。

(一)温病学研究的对象

温病学研究对象是具有温热性质的外感疾病,现代临床中很多急性传染性疾病都属于温病范畴。如甲型流感、非典型肺炎等疾病。

 

(二)学习温病学的任务

学习温病学的任务就是明确温病与伤寒、温疫等的关系,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水平,有效地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

 

(三)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所占的地位

根据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对其进行辨证论治,从疾病的预防、治疗到预后,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从古至今,中医药对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温病学的理论研究,为目前疫情的防治提供思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中医优势。

 

、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战国一晋唐时期)

这段时期温病学无专门的著作,有关温病病名、病因、症状、治疗、预防的记载,散见于中医历代文献之中。对温病虽有一定认识,但理论上尚较简朴,概念上与伤寒未有明确划分,界限混淆不清,隶属于伤寒范围。

 

(二)温病学的成长阶段(宋一金元时期)

明确了伤寒与温病的区别,在理法方药、特别是在治疗学上有较大的突破,逐步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为温病学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理论上日臻完善,治疗上不断丰富,创造性地总结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理法方药方面自成完整体系,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时代背景:明清时期,多次疫病流行,《明崇祯实录》记载:“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1.吴又可生活的年代逢瘟疫流行,他感民众之疾苦,遂专研医术,救民众于水火。他提出了疫病并非六气所致,而是一种自然界中独特的“疠气”,他认为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治疗应以祛邪为主。

 

2.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十二岁随父学医,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后人称其“师门深广”,体现了叶天士勤奋刻苦、谦逊好学的高贵品质。

 

3.薛生白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他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生白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4.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用于阳明腑实证的五加减承气汤,可以说是吴鞠通攻下法方面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发展。这是吴鞠通遵循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但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扬的具体体现,这种临床思辨的思路,值得后学者借鉴。

 

5.王孟英一生清贫,躲避战乱之余,他经常饿着肚子为老百姓看病,其妻女均因霍乱去世。他化悲痛为力量,投入到扑灭霍乱的战斗中去。

 

总结:清代的温病四大家根据温病的特点,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这两个辨证体系在当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地位,在多次疫情流行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温病学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温病学在治疗急性热病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从1954年石家庄运用温病学理论治疗乙型脑炎,到1988年运用清热解毒化湿的温病理论治疗甲型病毒性肝炎,到2003年应用清热解毒法治疗非典型肺炎,再到运用温病学理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行辨证论治,温病学在中国医学发展历程中均有着重要地位。

本章节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思政思想和疫情期间的相关素材,感受中医药文化传承,坚定中医自信,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增强职业素养,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成为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的信心。

教师从温病学传承、温病学家崇高精神的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大局观。理论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原理性内容上,做到知行合一。

 

自主学习设计:检索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并了解中医部分治疗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增强师生互动性,通过随堂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思政素养及人文素养,重在了解学生反馈。

终结性评价:考查本章重要知识点,作为平时成绩。

课时安排:共2学时

一、课程导入——5分钟

二、温病学的概念——10分钟

、温病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及其在临床医学中所占的地位

(一)温病学研究的对象——10分钟

(二)学习温病学的任务——10分钟

(三)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所占的地位——10分钟

、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温病学的萌芽阶段——10分钟

(二)温病学的成长阶段——10分钟

(三)温病学的形成阶段——15分钟

(四)温病学的发展阶段——5分钟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案例反思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起着激励、组织、点拨、诱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变化发展的认识主体。立足温病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发挥专业课程特色,以中华民族与传染病斗争的古今历程为主线,提炼出“文化传承、中医自信、医德医风”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注重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力避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前提是专业知识的传授,选择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趣味性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启迪学生心灵,引导学生进步。不应是大张旗鼓的,而应有度、有法,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适用于整门课程设计)

学院(部)(盖章):基础医学院

课程名称

伤寒论

课程性质

必修

适用专业

中医、中西医临床、针推、中医儿科、中医康复

案例作者

高蕾

思政元素

信中医、学中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传承发展中医

教学方法

讲授

案例教学目标、选用意义及主要思政元素:不超过500字。

 

注重课程教学德育目标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着眼于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在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保驾护航。

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中,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过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维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导,有机结合类比思维,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归纳事物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重对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要加强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引导学生文化自信,真信、真学中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传承发展中医。

 

融入章节:可按多点融入安排,相互关系明确,形成整体。

 

融入到太阳病篇

 

案例整体设计思路:可用图示。

 

基本环节:平台  (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教学过程

重点环节:体验 学生的积极参与、实践、着重自我体验和感悟

关键环节:引导 引导方式

难点环节:评价 评价方法

核心枢纽:融合  与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润物无声

 

案例描述:具体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时安排等,不超过2000字。(如有影像材料不必提供,可用文字概述)

具体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治疗痞证的大黄黄连泻心汤时,举例,有一个高血压的患者,血压居高不下,同时患者特别怕冷,当时给他用了一张方,方里用了肉桂里面特别热的一种叫紫油桂,服药后患者出现一个现象,血压开始平稳地下降,但是流鼻血不止,患者及家属都比较慌乱无措,问用不用止血。作为医生在临床上看待流鼻血,不要把它当成简单流鼻血,要考虑到流鼻血背后的机理。清代有一位老医家叫陈修园,他说过一句话,“余治吐血,诸药不效者,与泻心汤,百试百效”。根据这句话,在临床上解决很多因为热证造成出血的患者。这是第一种情况,血证作为一个延伸,那么通过血证就要见病知源,要知道是由于胃热的问题,知道关上浮的问题,要把它返回来才能让它落地。同样临床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狂证。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温热,也能代表这种关上浮的热。咱们今天知道一张方非常有名气,叫安宫牛黄丸,而且它比较昂贵,从几十块的到上千块的它都有,你要什么价位的它都有,一分钱一分货。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那么多钱怎么办,有好多办法,比如这张大黄黄连泻心汤,它的泻热之力绝对不逊于安宫牛黄丸,效果非常好,且简便廉验,从救命的层面它俩没有高低之分,这就是泻心汤。我们再强调一下它的核心,痞证由于在表之邪被误下,造成邪气入里,入里之后如果有胃热,会体现出一种症状,这种症状叫其脉关上浮,这种症状在临床上它可能会变成好几种模样,比如血证,比如狂证,比如发热之证,但无论哪种它一定要有痞。这个是仲景条文明确指出的,叫“心下痞,按之濡”,一定要有这个症状,有这个症状同时兼热,咱们用一张方叫大黄黄连泻心汤。再有它的煎煮法,叫以麻沸汤渍之,这也是它的一个核心。后世医家有诸多的理解,大多数人认为,久煎的话取其味,水渍则取其气,取其气则能通神,通神之后治人的狂证,这是其一。第二个问题,取其气则大黄往上走,取其味则往下走,往下走的话可能你喝下去迅速往肠胃就走了,然后通过大便就走了,它留不住,泻下了,你要想治它中焦的问题,你还要取其轻清走窜之意,取其上扬之意。

教学方法:以临床案例进行导入,展开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在拓展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时,引出思政目标--信中医、学中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传承发展中医。

教学评价:可以采取自评和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

课时安排:1学时

 

案例反思:结合教学实际反思、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字数不超过500字。

 

实施效果及成果:基本做到了在专业知识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思政内容,有目的的进行专业课教学,发挥了专业课在思政教育目标实现上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不恰当,有的顾此失彼,有的过犹不及,极大地损伤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

改进思路:要从专业课程内容出发,确定课程思政目标,要结合自己课程特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尽可能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要找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间融合点,利用有效的融合方式,建立起两者间的较强关联,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自然引出思政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全面开展。避免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将思政内容讲解独立出来,出现教学内容分化的现象,体现出较强的主观色彩,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知识,并且不能保证思政内容在这些课程中的系统呈现。

 

 

课程名称

伤寒论

课程性质

必修

适用专业

中医、中西医临床、针推、中医儿科、中医康复

案例作者

付玉娟

思政元素

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教学方法

讲授

案例教学目标、选用意义及主要思政元素:不超过500字。

 

注重课程教学德育目标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我们应时刻注重对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加强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引导学生文化自信,真信、真学中医,继承好、传承好中医事业。

 

融入章节:可按多点融入安排,相互关系明确,形成整体。

 

融入到阳明病篇

 

案例整体设计思路:可用图示。

 

基本环节:平台  (教学设计)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教学过程

重点环节:体验 学生的积极参与、实践、着重自我体验和感悟

关键环节:引导 引导方式

难点环节:评价 评价方法

核心枢纽:融合  与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润物无声

 

案例描述:

具体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内容:本章共介绍条文84条,方证16个(含土瓜根方),系统讲述了阳明病及其变证的辨证论治。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根据邪热是否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分为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热证宜清热,实证宜攻下。阳明腑实,证有轻重;攻下之法,方有大小。仲景对于攻下之法,一般都审慎从事,详加辨析。特别对于一时尚难明辨的病证,先不用大承气汤峻下,而使用小承气汤以轻下里实,或者少与小承气汤作为试探,然后再酌情予以大承气汤,以免贸然攻下徒伤正气。但是如果遇到阳明里实危急重证,如阳明三急下证,则又须釜底抽薪,急下

存阴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张仲景诊疗疾病时态度严谨,深受百姓尊重。为提高医疗水平,他沉潜心志,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古人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解决了临床上众多疑难问题。他曾遇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口燥咽干合并便秘的患者,经辨证后属于“热盛伤津,体虚便秘”,此时患者体质极虚,不耐攻伐,虽屡投方药而疗效不佳,患者危殆,为此,他一连数日手不释卷,寻求应对解决之策,最终开创性地提出了药物灌肠疗法,成为《伤寒论》猪胆汁灌入直肠治便秘的胎始。这也是中国医学史上首次记载的药物灌肠术,适合于虽高热伴大便不通,但体质较弱不耐攻伐的患者。这一治法能使药力直接作用于肠道,药效发挥迅速,在达到通便效果的同时又不会伤及正气,较之于一般攻下通便方药更加科学、对证。

像仲景师承名师,却绝不始终顺旧,师古而不泥古,敢于突破,勇于创新,才写就了《伤寒杂病论》这一旷世经典,他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值得当今医者学习!  

教学方法:以临床案例进行导入,展开教学内容;结合临床在拓展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时,引出思政目标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教学评价:可以采取自评和问卷调查进行效果评价。

课时安排:1学时

 

案例反思

实施效果及成果:基本做到了在专业知识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思政内容,有目的的进行专业课教学,发挥了专业课在思政教育目标实现上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不恰当,有的顾此失彼,有的过犹不及,极大地损伤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

改进思路:要从专业课程内容出发,确定课程思政目标,要结合自己课程特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尽可能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要找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间融合点,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自然引出思政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全面开展。

 

课程名称

伤寒论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适用专业

中医学

案例作者

张驰

思政元素

少阴厥阴

教学方法

课堂授课

案例教学目标、选用意义及主要思政元素: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篇是伤寒的危重阶段,古人谓之“少阴多死症”。

本章的教学涉及到大量危重病案,体现了中医临终关怀的人道主义思想。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往往出现两种转归,既有阴阳离决的危重证候,又有阴证转阳的向愈之机。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其内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使事物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质量互变规律,强调质变的到来需要量变的积累,而量变积累的过程同样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在起作用。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事物发展变化中存在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肯定阶段,第二阶段否定阶段,第三阶段是对第二阶段的否定,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事物逐渐蜕变,达到一个新的发展层面,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阶段的蜕变同样是事物内部矛盾在起作用。由此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融入章节:

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

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

 

 

案例整体设计思路:

引入条文:用条文说明临床症状,让同学们身临其境。

讲解方剂:讲解方剂组成的内在机理,让同学们明白如何解决临床问题

临床案例:通过临床案例的具体讲解,让同学们明白医学的最终目的是解除病患痛苦,救死扶伤。

 

 

案例描述:

本人的教学方法是在每次上课,思政元素融入到具体的病案之中,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为例

之前有这么一个患者,家里条件特别不好,经常吃剩菜,最后患上了脑胶质瘤。这个病在西医来看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这个患者是怎么发现的呢?他平时也不体检,突然之间就抽搐,然后倒地。到医院一检查,傻眼了,这个瘤当时是小拇指这么大。结果过了一周左右,频繁地发病,患者就害怕了。之后检查发现,不到一个月,长到拳头这么大。医院交代家属做好准备,肯定过不了三个月了。你想想,这个东西是器质性病变吧,长到拳头这么大,最后就导致一个问题,把半侧的脑室挤到另一半去了,以至于这个人白天频繁地出现突然倒地,然后抽搐。到我这来时,其实家里人后事都准备好了,但是说看能不能缓解一下患者的痛苦,争取走的时候别太遭罪。我说这个也未必没办法,咱们试试看吧。用了一张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分析一下为什么用这张方。

首先,脑髓通肾,肾在六经里头归少阴经。古人有一句话叫“六经钤百病”,这不是瞎说的,既然说脑髓通肾,它得真通啊,你用它,它真好用。为什么少阴经那么多方,我没用别的,用这张呢?这个患者的病怎么得的?经常吃剩菜,剩菜就容易有腐化之状态。由于这种腐败之浊气不能很好地代谢、运化、排出,导致浊气上干清窍,熏蒸脑髓则化为肿瘤。想一想,就像你整理屋子里的发霉,与其拿抹布擦,其实不如把窗户打开。开窗户,谁效果最好?麻黄。因此《神农本草经》里说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我们过去曾认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理论能用上的不多。但是我倒想扪心自问,到底我们对《神农本草经》读懂了多少?为什么《神农本草经》里讲大黄,它第一句话不说通便,它告诉你“主下淤血,血闭”。你看看大黄,桃核承气汤有没有大黄?抵挡汤有没有大黄?桂枝加大黄汤有没有大黄?这说明仲景那个时代,《神农本草经》里的药物药性真实不虚,完全都不是编的。我相信《神农本草经》说的,麻黄也一样,破癥坚积聚不是错的。给他用了一周药之后,患者再来复诊,情况大好,整个一周只抽了一次。我问他,当时为什么抽搐了?他说身体好了出去逛公园,跟人吵架了。我说你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这个毛病本身就怕这个。

后来因为这个患者家庭条件非常困难,我给他开了药之后他也抓不起。我把剂量都写成了阿拉伯数字,给他标在后头,跟他说这么一句话,理论上是不建议到外面去抓药,因为不一定能保证质量,但是希望他能继续治疗,因为真是挺愁的。他就跟我说,觉得开药比较贵。实际不贵啊,麻黄附子细辛汤才几个钱。但是他家里头也真是穷,我们当医生不能让患者因病致贫,本来就已经得病了,你再开贵药,雪上加霜。那个真是已经到了保障生命的底线。我给他开得很便宜之后,他还是抓不起。这样患者状况一直不错,治了不到三个月,患者就不来了。后来,患者一直没来,我以为这人可能就不在了。直到上周六,患者家属到我这来看病,我当时就不无惋惜地问了他一句话,我说哎呀,那个患者真是挺可惜的。结果他的家属没明白,问了我一句,什么可惜?我一听很意外,就问现在他怎么样。患者家属说,挺好的呀,在家里头,他妈得病,照顾他妈呢。我说,那为什么不来了?他说,去检查了,瘤小得快找不到了。我说,那你们倒跟我说一声啊。有时候患者有一点不好,你给他治好了他也不来告诉你,我这心还悬着呢。

这证明一个问题,你用《伤寒论》,其实不能只盯着伤寒去看,通过六经,我们要把它的脏腑、形体、关窍、经络都给串联起来,这样的话我们用药效果能好得多。

 

 

 

案例反思:结合教学实际反思、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字数不超过500字。

同学们通过融入了思政元素的案例式教学,普遍加强了对中医药的信心,增强了救死扶伤的医德意识,同时,提高了对本学科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