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伴随着大学的成长而不断的充实和壮大,中药教研室在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发展脉络
1958年中药教研室伴随着长春中医学院的创建而成立。教研室的前辈们在一穷二白、缺乏师资,对如何建立中药教研室工作无可借鉴的情况下,硬是靠着一股拼搏精神,白手起家,逐渐地创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教研室。当时,长春中医学院的规模较小,因只有中医专业,故中药教研室是独立的。
1963年中药教研室、方剂教研室合并为中药方剂教研室。
1978年长春中医学院中药系正式成立,中药教研室重新独立并划归中药系。
2002年中药系更名为药学院,现为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
二、人员构成概况
1958年中药教研室成立之初,教师由吴洪治、高士贤、姜桂芝、刘金峰组成,教研室主任为吴洪治。
之后,李大经、华云贵老师来到中药教研室。随着中药方剂教研室的成立,吴崇奇、肖永林、李泽民、胡永盛、邓明鲁、杨洗臣、郭广义等老师陆续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此时由李泽明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
196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华云贵、杨洗臣两位老师代理教研室主任。
文化大革命后,由邓明鲁老师任教研室主任。
1976年邓明鲁老师升任长春中医学院院长,教研室主任由高士贤教授担任。之后,苗洪范、段玉华、刘联声、刘德贵、张景龙老师陆续进入本教研室,后苗洪范同志升任吉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
1983年文革后第一届大学毕业生王冠英老师分配到本教研室,从此,新生力量开始补充到教学中,刘青梅、王德友也到来教研室。
1984年高士贤教授升任中药系主任,由刘联声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之后王学敏、才雅贤、张凤瑞来到教研室。
1997年刘联声教授退休,王德友老师升任为中药教研室主任。
2000年后尚坤、姚金福加入到教研室。
2015年后衣春光加入到教研室。
2017年后褚颖加入到教研室。
2019年后何天竺 加入到教研室。
2022年后张栋 加入教研室。
目前,中药教研室总计拥有教师5人。具体为衣春光、尚坤、褚颖、何天竺、张栋。
三、创建动物药标本室
中药教研室的前辈邓明鲁、高士贤教授对中药基源研究造诣颇深,尤其擅长药用动物和动物药的研究。在他们的带领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药教研室就集中展开有关动物药的研究,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想尽各种办法去寻找药用动物,并率领其他老师制作成动物药标本,甚至制成了东北虎的标本,并同时开展有关药用动物的研究工作。经过前辈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在全国中医院校遥遥领先的、独具特色的、至今仍然处于相当优势的动物药标本室,每年都接待国内外来宾的参观。
四、承担课程
中药教研室承担大学的所有专业、所有班级的中药学教学任务,共计涉及到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骨伤、中药、药事管理、护理等七个本科专业的中药学教学工作,制药、药学、药品营销三个专业的本科中医学教学工作,药物制剂一个本科专业的中医方药学工作。同时承担着留学生、高职、成人教育的中药学教学工作。
尤其是有两位老师能用流利的日语给日本留学生讲授中药学。近年来,中药教研室还承担了针灸专业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工作。
五、师资力量
中药教研室的师资力量比较强。目前在岗教员共5人。其中教授2人,为衣春光、尚坤;副教授1人,为褚颖。讲师2人,为何天竺、张栋。衣春光、尚坤、褚颖、何天竺、张栋五位老师为博士学位。
中药教研室老师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并能横向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知识来综合性地、立体地,并结合多种教法讲述中药学。
六、研究方向
中药教研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药配伍的研究、中药新产品开发与研究。
七、科研论著
中药教研室至今为止共参加教材的编写7部,其中2本为统编教材、2本为协编教材、1本为国家执业药师教材、2本为自编教材。
共计参加各种著作的编写工作30余部。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国动物药志》《中药辞海》《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中华养生大辞典》《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学》《今日中医内科》等。
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国际级10篇,国家级10篇,核心期刊10篇。
共计参加科学研究项目14项。其中省级9项,市级5项,其中有7项为第一主持人。通过省级鉴定8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研项目3个。2个新药已进入2期临床研究。
主持校级教学课题2项。正在进行中。
八、获奖情况
有两位老师曾获得长春中医学院教学大赛一等奖。今年来,有一位老师获1次优秀教师称号,一位老师获三育人称号,一位老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师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
九、兼职情况
原教研室主任张凤瑞为国家执业药师工作专家、中华医学会会员、临床中药学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