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教研室 > 医古文与医史文献教研室 > 正文 >

学院概况

《中国医学史》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真实的反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思维方法及临床各科等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其发展规律性,吸取其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是中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在中医教学的整体构架中起到奠基的作用。开设于1958年,至今已过半个世纪,打下了坚实的教学和研究基础,已经成为中医药院校在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培养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中医事业的精神,巩固专业思想,开阔学生眼界,洞察医学现实,培养高尚医德情操,都极具现实意义。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学方法 

《中国医学史》课程紧扣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结合中国医学史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将讲授式(课堂讲解主要课程内容)、启发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探究活动之中)、分段研讨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博物馆体验讲解式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中国医学的伟大成就,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社会调查法(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医学发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交流汇报(使学生广泛阅读历代中医古籍)、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中国医学史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把传统的医学史课程中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应用板书、多媒体(视频、动画、图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中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PPT和录像与板书有机结合,避免板书的枯燥和完全多媒体教学出现的的视觉疲劳。利用学习通作为交流平台,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打开教学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并能实时交流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突显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课堂提问变成真正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且能瞬间同时显示几乎所有同学的回答,充分的实现了民主交流。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中国医学史,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了解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加深理解医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最早的民族之一,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据历史考证,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余年,而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更长。与我国悠久的历史相应,中医学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由单纯医药经验的积累,经过理论总结形成体系,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同历史阶段便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内容和特点。我们认识了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及其内容特点,也就认识了中医学历史的脉络。 

【教学内容】 

1、讲述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 

2、简介不同时期成就的特点。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的概貌; 

2、熟悉《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 

3、了解学习《中国医学史》的要求和方法; 

重点:中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难点:如何看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授课学时】1学时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考古发掘研究证明,早在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在漫长的岁月中,他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了远古文化,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充分认识到有了人类,就有了卫生保健活动。人类为了生存下来,就要采取一些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便是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原始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了一些解除病痛的方法和药物,经过不断地探索总结积累,从而形成原始的医药知识。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医药起源。 

【教学内容】 

1、讲述有关医学起源的考古发现和历史传说。 

2、简介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目的要求】 

1、掌握医学起源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 

2、熟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了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论。 

重点: 

1、原始人类在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 

2、分析中医学起源的地域和人文特点。 

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 

【授课学时】1学时 

第二章 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这一千多年里,医药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从长期愚昧状态脱胎出来的历史过程,处于医药卫生知识水平的积累与提高阶段。这一时期的医药状况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特点:第一、由于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环境卫生、清洁卫生、饮食卫生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第二、早期的哲学思想,在医学理论和医疗经验的整理中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第三、人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经验不断丰富,在病因认识和预防医学思想方面出现了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成就。同时,药物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不断丰富,酒和汤液的应用,进一步补充了用药经验;第四、在宫廷与民间分别出现了专职医生。周代宫廷建立了明确的医疗卫生制度,既有医学分科又有相关的医疗行政和管理体制,一定程度地代表了这一时期医药发展的水平。 

【教学内容】 

1、讲述医学理论的萌芽 

(1)介绍相关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分析中医学各方面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因。 

2、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目的要求】 

1、掌握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 

2、熟悉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重点: 

1、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有关疾病的认识以及治疗。 

2、《诗经》《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酒和汤液的发明及其历史意义。 

4、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难点: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医药知识。 

【授课学时】1学时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加深理解医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先秦哲学思想对中医学体系的影响。使学生了解诸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与意义,认识《内经》《难经》《本经》《伤寒杂病论》四大经典产生的历史背景,掌握四大经典的主要内容、基本精神、价值、影响以及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特别是《伤寒论杂病论》的辨证方法,以及对方剂学的贡献。 

【教学内容】 

1、简述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等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2、介绍诸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3、中医理论的奠基巨著--《黄帝内经》; 

4、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5、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6、了解战国至秦汉时期著名医家扁鹊、华佗、涪翁、淳于意等人的生平及成就。 

7、阐述中医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和辨证论治临床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目的要求】 

1、掌握“四大经典”的主要内容、基本精神、价值。 

2、熟悉“四大经典”的成书、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3、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  

重点:《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难点:辨证施治和理法方药原则的确立。 

【授课学时】2学时 

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

【教学目标】 

掌握晋唐时期古医籍的整理、诊断学、病因证候学、药物学到临证各科的显著成就;理解医经注释作为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基本形式及其内在原因,理解临证医学迅猛发展的状况,理解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了解这一时期政府的医学教育情况。 

【教学内容】 

1、简述晋唐时期历史演变、社会变动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2、简述在医籍整理和注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介绍基础理论的成就: 

(1)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2)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 

4、介绍综合性医著的主要成就: 

(1)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葛洪的《肘后救卒方》 

(2)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文献整理大师--王焘及其《外台秘要》 

5、论述药物学的进步: 

(1)分类方法的进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 

(2)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3)第一部药物炮制学专书--雷敩的《雷公炮炙论》 

6、论述临证各科的显著发展: 

(1)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2)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3)最早的伤科学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较早的妇科学专著--《经效产宝》 

(5)最早的儿科学专著--《颅囟经》 

7、介绍医学教育发展水平和基本情况; 

8、介绍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目的要求】 

1、掌握此时期中医学以临床实用经验为主流发展内容的特点; 

2、熟悉医药各科的发展状态及取得的成就; 

3、了解此时期的主要医家和医药著作。 

重点: 

1、《内经》的整理与注释 

2、《脉经》的主要内容及价值 

3、《诸病源候论》的主要内容及价值 

4、葛洪的《肘后救卒方》主要内容及价值 

5、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主要内容及价值 

6、《新修本草》的主要内容及价值 

7、《针灸甲乙经》的主要内容及价值 

难点:临床各科的特点 

【授课学时】3学时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宋金元时期医政设施的进步,掌握校正医书局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特别是此时期对《伤寒论》的整理与注释;掌握官方和医药学家编撰的方书和本草著作;认识宋金元时期,病因病机学、诊断学、解剖学、针灸学、内科、外科、伤科、妇产科、小儿科以及法医学等达到的新水平,熟悉医家们对医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掌握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李杲、朱丹溪、王好古等人的学术思想,认识学术流派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1、医政设施的进步; 

(1)改进医事管理——翰林医官院 

(2)开设国家药局——太医局熟药所 

(3)发展医学教育——太医局 

(4)医籍整理机构——校正医书局 

2、《伤寒论》的发挥、研究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2)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 

(3)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4)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3、临证各科 

(1)针灸学:王惟一创制针灸铜人,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滑寿的《十四经发挥》发展了经络学说。 

(2)儿科: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学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3)妇产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宋代集大成的妇产科专著。 

(4)伤科: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反映了元代骨伤科的先进水平。 

(5)法医学:宋慈《洗冤集录》代表了宋代法医学的卓越成就。 

4、药物学、方剂学的发展: 

(1)药物学: 

①《开宝重订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宋代官修药物学著作; 

②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前杰出的药物学著作; 

③《本草衍义》《珍珠囊》《饮膳正要》--专题研究本草著作。 

(2)方剂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有影响的官修方书。 

5、金元医家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 

(1)刘完素--火热论; 

(2)张从正--攻邪论; 

(3)李杲--脾胃论; 

(4)朱震亨--相火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宋金元医家创立新说的主要内容,明确这种学术思想和理论创新对中医学术体系发展完善的意义。 

2、理解宋金元时期医学发展呈现了理论研究的热潮; 

3、掌握中医学在医政建设、古籍整理、方书编撰、药物方剂学的发展及临证各科所取得的新成就。 

重点: 

1、校正医书局 

2、太医局熟药所 

3、临床各科成就 

4、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贡献 

难点: 

1、临床各科成就 

2、金元四大家学术贡献 

【授课学时】3学时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教学目标】 

了解此时期中医学术在传统方向上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在理、法、方、药各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并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和成就,同时在药物学、传染病学和解剖生理学方面产生了新的探索方向,并产生了创新性的进步。 

【教学内容】 

1、简述社会背景与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从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学术团体、临证各科、方剂学、医事制度、卫生预防等各方面论述中医学的成熟与鼎盛的发展成就; 

3、以药物学、传染病学、解剖生理学为主线,论述中医学取得的创新趋势; 

4、简述明清时期尊经复古思潮对中医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和经典医籍注释繁荣的文化问题。 

5、介绍中外医药交流情况 

【目的要求】 

1、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贡献 

2、“戾气学说”及温病四大家对传染病的新探索 

3、临证医学的发展及贡献 

难点: 

1、“戾气学说” 

2、人工免疫学萌芽 

【授课学时】3学时 

第七章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

【教学目标】 

了解近百年中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认识西方医学传入与传播是中国医学历史上的新事物;掌握近代对中西医关系的探索和中西汇通派的成就与局限,明确中西医的关系已成为近现代中国医学史的新问题。 

【教学内容】 

1、简介社会背景和科技文化、意识形态状况; 

2、从中医文献、医药著述和方剂学以及临证各科等方面介绍中医学发展的一般状况; 

3、介绍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情况; 

4、论述中西汇通与中医科学化思潮及其意义 

【目的要求】 

中西医汇通派 

【授课学时】1学时 

三、教学条件

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影像、幻灯等声像教具,利用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等互联网资源,并通过医史博物馆进行直观教学。 

四、参考图书

1、《中国医学通史》李经纬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国医史年表》郭霭春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中国医学简史》俞慎初著、福建科技出版社 

4、《中国医学史略》贾得道、山西人民出版社 

5、《中国医学史略》范行准、中医古籍出版社 

6、《中国传统医学史》史兰华等编、科学出版社 

7、《中国古代医学》赵璞珊著、中华书局 

五、拓展阅读

1.李经纬.《中医史》 

2.《构建秦汉医学画像》 

3.孟庆云.《中医百话》 

4.《中国医学通史》 

5.刘鹏.《渐晓中医-中医是什么》 

6.《回眸百年中医》 

7.《马王堆汉墓》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为形成性评价,总成绩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 

1.医史博物馆:

医史博物馆既是医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场所,也是中医院校大学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医德医风的教育基地。 

2.图书馆 

图书馆藏书丰富,有大量中医药古籍,可以满足学生畅游书海的需求。 

六、课程章节

次序

课程内容

教学

时数

备注

绪论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第二章 早期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  


博物馆情景教学  


第七章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  


10 

自主学习  



合计  

18 


七、特色

1、医药文史兼顾,是本课程的突出特色,能真正起到中医药教学的桥梁基础作用。 

2、在教学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提高教学和科研技能,从而促进教师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 

4、医史博物馆的教学,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达到长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