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

首页

基础医学院教师专项培训 赋能教学,引领发展


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基础医学院精心选派 13 名骨干教师,于 7 月 26 日至 27 日、8 月 7 日至 10 日、8 月 11 日至 14 日,分别赴北京、大连、烟台参加三场高端培训活动,涵盖“2025年全国中医经典师资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教研教改项目选题设计与教学成果奖(省/国家级)培育申报落地指导专题研修班”,“AI赋能教学资源生成与教学模式创新专题研修班”三大前沿领域。此次培训聚焦专业技能夯实、教学理念更新与视野拓展,旨在通过交流学习,引入先进教学理念与创新技术,助力教师和团队成长,推动学院教育教学水平迈向新高度。

学习感悟

2025年全国中医经典师资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

马丹副教授--医文史教研室教师

本次学习堪称一场经典理论的盛宴,对我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从各位经典课程教学的老师身上看到了他们对中医经典的热爱,更看到他们在经典课程建设过程中从探索到实践,最后到硕果累累的执着与坚持。

各位老师告诫我们要向中医经典学习,从经典中学思路、学方法,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的守正创新。并为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教学设计理念,从字解原文,从句解原文,从核心理论解原文,从原文对比解原文,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有利于加深认知,提升教学能力。经典的深度教学到临床的转化,从一味药到一类方再到一系列疾病,建立起经典思维的灵活应用,才能构建起中医的思维框架,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张驰副教授--伤寒教研室教师

2025年7月26日至29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国中医经典师资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此次研修班汇聚陈明、赵吉平、谷晓红、杨宇飞、钟相根等中医界名师,以"溯源经典,守正创新"为宗旨,通过理论授课、临床示教、教学研讨等多元形式,为来自全国的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四天的学习如沐春风,让我对中医经典的教学与传承有了全新的认知与感悟。

中医经典是中医药发展的源头活水,其传承不仅需要对文字的精准解读,更需要将经典智慧转化为解决现代健康问题的能力。作为中医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守经典之正,创时代之新”的历史使命。未来,我将以此次研修为起点,在教学中践行“经典研读与临床实践结合、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的理念,努力培养“基础扎实、思维创新、医德高尚”的新时代中医人才,让中医经典在传承中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姜鑫讲师--金匮教研室教师

作为一名长期讲授《金匮要略》的经典教师,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2025全国中医经典师资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班”,对我而言是一次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学习之旅。作为中医经典课程的授课者,这次研究班恰好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

本次培训以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改革发展为主题,培养经典临床人才,其中北中医金匮教研室的钟相根教授为我们讲授的《金匮要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从古籍原文转化为动态的临床诊疗决策思维,让我豁然开朗:《金匮》的教学不应停留在条文释义,而要搭建“理论—案例—实践”的闭环,让学生看到古人的诊疗智慧如何照进当下。

考试中心专家对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变化的解读,让我第一时间详细了解了本次考改的题型变化、条文调整等具体情况,这更有助于下学期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的把握和题库的完善。更珍贵的是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大家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对经典的兴趣”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不同院校的教学经验相互碰撞,让我看到了经典教学的多元可能性。未来,我会将这次学到的理念与方法融入教学实践,努力让中医经典在课堂上焕发生机,引导学生真正读懂、用好经典。

于子杨讲师--温病教研室教师

近日有幸参与全国中医经典师资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让我对中医经典教学的本质与路径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谷晓红教授讲授了湿热病症辨治与临床实践,提出了“辨主证、辨轻重、辨病位、辨病理、辨兼夹、辨病期”的六辨要点以及相应的治则治法。列举了湿热证(咳喘、呕吐、热痞)的经典案例。谷教授的教学实践证明,经典教学是让学生既能扎根经典,又能灵活应用于真实诊疗场景。于河教授采用“让学生先思考,再与经典对话”的设计,既调动了主动性,又让经典理论的指导意义自然显现,远胜于直接告知方药主治。钟相根教授、陈明教授风趣幽默的讲授了中医经典在临床当中的应用。进一步构建了“理论-教学-临床”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

此次研修让我更加明白经典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递知识,更要点燃学生对经典的热爱。未来,我将以诸位教授为榜样,深耕经典,创新教法,让中医经典在课堂上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为培养知经典、信经典、用经典的中医人才贡献力量。

张乐讲师--内经教研室教师

此次研修班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医经典教学应需突破传统范式。在夯实专业根基的基础上,教师应超越单一的经文解读分析模式,须构建经典与临床的转化桥梁,以鲜活临床场景激活经典智慧,努力实现“学经典”到“用经典”的跃升。研修中聆听《内经》经典等级考试新趋势的解读及分析后,我领悟到教育教学要侧重学生的“基础背诵-临床辨治-创新应用”的层级能力培养,要精准引导教与学的方向。此外,经典教学要重视现代化手段辅助应用,使用AI辅助经典文本分析与测试,切实提升理论课堂设计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未来教学中,我将深耕经典,以分层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智能工具为辅助,推动经典活化与创新应用,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教研教改项目选题设计与教学成果奖(省/国家级)培育申报落地指导专题研修班

魏岩副教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参加高校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设计与成果奖培育申报研修活动,我深感荣幸,也受益匪浅。在教研教改课题的选题构思上,应融合学校特色与国家教育改革方向,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教学成果奖的培育与申报,需要立足教学实践,凝练特色,突出创新。通过系统梳理教学中的痛点与难点,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教学模式。同时,申报材料的撰写要注重逻辑性与实证性,用数据和案例支撑成果的实效。此外,成果的展示还需突出其推广应用价值,体现成果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实际贡献。

   通过深入学习,我认识到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不仅是对教学实践成效的总结,更是对教师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的深度挖掘。我将以此次研修为契机,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不断积累经验,提炼教学成果,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

聂金娜副教授--内经教研室主任

经学院选派,2025年8月7日-10日,参加了由中教国培创联教育咨询中心在大连举办的“教研教改项目选题设计与成果奖培育申报专题研修班”的学习,收获丰厚。此次培训不仅解答了长久以来在申报教学课题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惑,更系统地重塑了我对教学研究与成果凝练的认识框架,为未来深耕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指明了方向。

一、教学课题申报:从模糊设想到精准设计与实施的系统思维

1.选题原则:聚焦“问题”,凸显研究价值深刻理解了“问题即课题”的核心逻辑,明确了“教学反思+聚焦问题+政策研读+专家咨询”的四维选题定位法,可以借助AI技术拟定课题名称,确保题目引人入胜。

2.申报书撰写:规范严谨,亮点突出知晓了申报书撰写中要确保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用精炼、专业的学术语言精准表达复杂思想。

二、教学成果奖申报:从实践积累到理论升华的凝练艺术

1.成果凝练: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纠正了我以往对“成果”的理解——它绝非日常工作的简单堆砌,而是经过系统化设计、长期实践检验、具有显著育人成效并形成可推广模式的创造性结晶。

2.创新点与特色挖掘:独树一帜,价值彰显教学成果奖申报要精准提炼成果的创新点与特色,创新点应聚焦解决教育教学关键问题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等,强调其突破性和引领性。

刘禹辛副教授--中基教研室主任

2025年8月7日,我与三位同行老师一同前往大连,参加了“教研教改项目选题设计与成果奖培育申报专题研修班”的学习。作为一线教师,平日埋首于课堂教学与日常事务,鲜少有机会系统梳理教研思路,这次研修像一场“及时雨”,让我对课题研究与成果培育有了全新认识。

   研修班的两部分内容层层递进,第一部分聚焦教改项目选题立项,从课题申报的切入点选择,到开题论证的逻辑构建,再到研究实施的步骤拆解,专家用具体案例拆解了“从想法到落地”的全过程。过去我总觉得教学研究找不到适合的方向,听完才明白,好课题其实源于日常教学中的“小问题”——可能是课堂互动效率不高的困扰,或是传统医学思维体系与现代认知模式、教学逻辑之间的衔接断层造成的教学瓶颈。关键在于能否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有研究价值、有可行路径”的课题,这一点给了我很好的启迪。

第二部分关于教学成果奖培育的内容,更让我开拓了视野。专家先厘清了“教学成果”的核心: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问题导向—创新实践—显著成效”的闭环。随后结合2014年、2022年等国家成果奖特等奖案例,细致分析了如何从日常教学中提炼创新点,如何用数据和实践案例支撑成果价值。过去我总觉得“成果奖离自己很远”,但看到有些获奖成果最初也只是源于团队日常教学过程不断打磨、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突然意识到:重要的不是“做多大的事”,而是“把小事做出深度、做出体系”。

这次学习对我今后的教研工作有三点直接启发:一是要养成“问题即课题”的敏感度,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不再只记教学流程,更要记录课堂中值得探究的细节;二是要建立“过程性积累”的意识,学生作业、教学过程、反思总结都可能成为成果培育的素材;三是要尝试“结构化梳理”,把零散的教学经验按“问题—策略—成效”的逻辑串联,让实践成果更具说服力。

   返程时,我翻着资料笔记,过去对教研的迷茫仿佛渐渐有了轮廓。或许短期内不会有惊人的成果,但带着这些思考回到教研室与课堂,每一次集体备课、每一次研讨,都会多一份研究的自觉。这大概就是此次研修最珍贵的收获——让教研从“任务”变成“习惯”,让成长从“偶然”变成“必然”。

杨艳秋副教授--中诊教研室教师

参加“教研教改项目选题设计与成果奖培育申报专题研修班”,通过专家讲解和案例分析,让我对教研教改项目的选题逻辑、成果培育路径及申报策略有了系统、深刻的认识。

1.选题设计:从问题出发,体现价值

选题不能盲目跟风或追求新颖。研修中专家强调,选题要立足校情、面向社会,明确学校的优势和社会要什么、缺什么?离开学校的特色和社会的需求,申报很难成功。一个好的选题必须扎根教育教学的难点、痛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从教学经验的升华中提炼。让我意识到,选题要经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严谨论证。要不断梳理日常教学中的高频问题,再结合学校特色和自身优势,形成“问题清单—价值评估—可行性分析”的选题思路。

2.成果培育:从实践出发,系统提炼

教学成果不是写篇论文,更不能把教学成果当成先进事迹来写。研修中专家强调,教学成果奖即教育教学方案。成果不只是对教学工作的简单总结,更要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抽离出来,对教学工作的“本元”进行审视,充分发挥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改革、研究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通过专家分享的获奖案例,让我认识到,优秀的教学成果都是长期实践积累、系统梳理提炼的结果。教学成果的申报要基于工作、但要高于工作、并指导工作。

3.申报策略:从数据出发,硬核支撑

申报材料的撰写不是套路化的流程。研修中专家强调,申报书是成果的“名片”,成果需要用数据、案例、第三方评价等硬核证据支撑。让我明白,申报书不是“包装”,而是用专业的方式所呈现出来的研究的真实价值。研修中专家也指出,在申报材料撰写中,可以借助AI赋能,用Deepseek优化题目,凝练文字。通过研修学习,让我明白了教研教改是每位教师突破职业瓶颈的阶梯,从发现问题到形成成果,既是解决教学困惑的过程,更是专业能力提升的轨迹。未来,我将带着这份认知,扎根课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研促教。

AI赋能教学资源生成与教学模式创新专题研修班

沈娟娟副教授--内经教研室教师

在本次研修班活动中,刘娟老师对《AI赋能教学资源生成及教学模式创新》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而透彻的剖析。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地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资源的生产效率,更是在推动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师讲解的数字人播报式教学微视频的制作方法,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通过微视频学习,教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先进AI模型的应用技巧,将这些先进的工具和方法融入到我的日常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我也将积极参与到学校的AI教育教学实践中,与同事们共同探讨和分享在应用AI技术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教育资源。

马金玲讲师--方剂教研室教师

参加 “AI赋能教学资源生成与教学模式创新专题研修班”,我收获颇丰。课程中,AI 辅助制作 PPT 的技巧让我惊喜,如用 DeepSeek 生成图表、思维导图,效率大增。半智能化制作也很实用,从大纲导入到美化,步骤清晰。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了高质量课件需兼顾认知科学性与形式美感。微课制作流程也让我学会用 AI 工具高效产出教学视频。未来,我会积极运用这些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陈晶晶讲师--金匮教研室教师

本次研修班由湖南师范大学刘娟老师对进行全程讲授。在本次课程中她从如何借助AI技术工具申报教学课题到制作PPT、微课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且让我们现场进行了实际操作。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意识到AI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成为教师的强大“协作者”,释放教师的创造力与专业潜能;它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可以优化学习路径、激发学习兴趣的“智能伙伴”。未来已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应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场变革,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审慎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数智素养”。同时,我更要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在利用AI提升教育效能的同时,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和人文价值,致力于培养能够驾驭AI、具备健全人格和卓越能力的未来栋梁。AI赋能的教学,必将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更加个性化、智能化、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教育新图景。

李怡憬讲师--中诊教研室教师

参加了本次“AI赋能教学资源生成与教学模式创新专题研修班”培训,深受启发!

讲座系统梳理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并展示了智能备课助手、微课自动化生成、知识图谱构建和虚拟仿真实验等AI技术在教学中的前沿应用。这些技巧极大提升了备课效率。

通过本次培训,我也深刻认识到AI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巨大潜力。未来,我计划积极尝试将所学融入实践:运用“通义万相”设计生动教学图片,借助“匠邦AI”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推动中医智慧课堂建设。我坚信,数字教育并非替代传统,而是能给经典赋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撰稿人:王  晶

审核人:陈  日、张文风

图文编辑:王泽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