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师承教育 > 正文 >

人才培养

周丽雅师承导师组


周丽雅师承导师组工作总结

一、近五年师承教育带教基本情况

(一)团队负责人情况

周丽雅,医学硕士,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世界中联温病专业委员会第一任理事会副会长,国家中管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优才项目”考评专家和授课专家,吉林省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专家,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吉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优秀指导教师。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近30余年,近年来主持承担和参与20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厅课题、省教育厅课题、省卫生厅课题、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等,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主编《温病经典品读》、《特诊特治肺心病》等多部著作,参与编写各级各类《温病学》教材,并发表SCI、国家核心及省级科研教学论文40余篇。

团队情况

团队成员孙健,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温病教研室讲师。现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温病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联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联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吉林省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温病学》教学、科研及临床研究,主编著作1部,发表重点、核心期刊论文7篇,参与多项省级、国家级课题。

团队成员魏岩,副教授,中医内科学博士,教学新秀,方剂教研室主任。先后从事国家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中医心病临床研究及温病学、方剂学教学科研工作。现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温病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温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膏方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药膳与食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学术流派传承委员会常务委员,吉林省中医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现公开发表SCI、中文核心等学术论文19篇,参与编写教材、著作11部。主持吉林省教育厅、省中医药管理项目6项,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作为课题主要参加人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课题24项;主持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项,参与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高教学会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2项;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吉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长春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荣获长春中医药大学优秀党员、优秀教师、“高校文明杯”优秀个人、“杏林青马工程”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会教师、优秀工会干部、优秀妇女工作干部、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带教情况

周丽雅师承导师组共完成三批共计15名本科生的师承带教工作,且均顺利出师。在师承带教过程中,导师组学生林琳在基础医学院召开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系列活动之师承导师经验交流会上进行大会交流,分享了师承心得。出师的部分师承学生纷纷进入临床,成为优秀的中医师,部分师承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中2020年出师的陈丽竹同学在今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分别得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

 

二、师承教育经验心得

周丽雅师承导师组本着学经典,做临床这一理念,团队主张“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擅长运用经方、运用温病的湿热病理论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常见多发疾病及多种疑难病并将典型的临床案例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反哺教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加深学生中医整体观和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有机结合。在师承过程中开展传统师带徒方式进行师承学习和坚持中西医并重、经典与临床结合方式,顺利完成了三批师承学生的带教工作。

(一)传统师带徒方式进行师承学习

1.夯实中医基础

师承带教之初,导师组带领学生打牢中医基础理论功底。系统梳理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的知识,特别是进行中药、方剂背诵打卡,期望学生在熟悉的基本知识与中内结合起来,努力思考并建立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够初步形成中医“整体论治”的临床思维。

2.重视经典学习

在基本功训练后,开展了系统的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师承导师组指定了师承学生必须阅读的中医经典书目《内经》《伤寒论》《脾胃论》《温热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必须熟练背诵的原文中医四小经典以及《医宗金鉴》中的“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等。采用了小组成员互考、交叉互考等组内互考及导师组不定时抽考等多种考核方式,做到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原文、能达到张口即来的地步。

医案式学习

医案记录了疾病诊断、治疗、转归、预后等重要临床资料,可以模拟、还原诊治过程,并通过对医案的分析、归纳、总结,可以将经验提升为理论,提高四诊技巧,揣摩名师临证辨治思路。尤其是对医案中方剂和药物之用量、炮制、加减、服用方法的总结,并以方测证、以药测证,有利于促成经典向临床的更好转化,启发临床治疗和方药运用的新思路。因此,师承导师组采取了“医案式”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给出各自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再对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热情,由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通过对医案的深刻解析,学生对于中医的兴趣更加深厚,更学习动力

(二)坚持中西医并重、经典与临床结合

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学生对中医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运用起来也更加熟练,讨论分析医案时也没有了以往的心虚和畏惧,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运用中医思维来探索思考日常生活中看见的现象与规律。

因此,学生积极参与周丽雅教授门诊实习,认真跟诊,在跟诊中将中医基本知识运用于临床,学习总结周丽雅教授临证经验,体会临床上复杂病症坚持中西医病种、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的深刻内涵,增强了中医自信,坚定了中医信念。

 

三、师承教育建议意见

1.师承教育入学前移,出师后移

目前师承学生主要以大学二三年级为主,进入师承时间过短,不能较好进行师承学习,建议学生可以在大学一年下学期或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即进入师承团队学习,大四出师,师承时间延至两年半,甚至三年,这样不但能较好夯实学生中医基础,强化中医思维,加强临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将书本理论转化为临床实际。同时,导师的言传身教,也能对学生在学习、医德培养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并提高其医德修养。

2.完善师承评价考核体系

在予以导师组一定自主权的情况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从学生和导师两方面出发,进一步完善师承教育评价体系。在学生方面,对跟师学习次数、形式、学习笔记、学习心得等方面进行一定要求;在导师方面,要求导师制定跟师学习计划,指导学生临床工作,讲授专业知识;与学生交流次数、指导内容等予以一定要求。

 

 

2023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