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学科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学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程绍恩教授的带领下,中医诊断学科就有了长足发展。主要研究领域为脏腑辨证以及脉诊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此后,学科继续沿着四诊和辨证方面开展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本着“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四诊客观化为前提,以证候规范化为核心”的指导原则,学科目前已形成以证的研究为核心的两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学科队伍结构状况:学科现有成员7人,博士4人,硕士3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其中2人为外校毕业;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1人,国外访问学者1人;现有硕士生导师2人。平均年龄40.2岁。学科队伍整体素质较好,梯队合理,队伍年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发展潜力。
方向1:中医辨证理论及方法论研究。其内涵是采用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手段,对中医辨证思路、证的诊断标准等开展研究。其外延是证的文献梳理、医案研究、辨证思维研究及证候学研究等。已经确立两个具体的研究思路:一是辨证思维研究,从医案研究的角度,对医家的思维进行再现,从而形成具体的中医诊疗思路。已经取得的成果,发表论文5篇,其中重点期刊2篇,副主编著作1部,课题1项。二是证候研究,即以一个证,(寒凝、肝经)血瘀证为切入点,开展文献研究、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以期明确证的临床表现,标志性信息等。已经发表论文7篇,课题4项。下一步研究拟从临床脉象的角度,进一步定量研究寒凝(阳虚)血瘀证的脉象的特征,以及证的转归。
方向2:中医证候规范化与客观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其内涵是以实验研究为手段,以文献研究为支撑,以临床研究为根本,对中医病证的中西医机理、诊断及治疗进行研究。从而达到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疾病准确化的中医诊治目标。其外延是对临床脾胃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多种疾病进行深入研究。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明晰治疗思路和方法,通过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疾病准确化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达到准确治疗的目的。支撑项目为主持国家863子课题等10项省级课题及厅局级课题。共发表相关论文11篇。下一步研究将沿着研究方向进一步从文献、实验、临床等方面对中医病证的机理及诊治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文献及调研角度研究中医证候的规范化与客观化。支撑课题为6项,发表论文6篇,进一步从文献、实验等方面对证候及病证相关问题进行研究。